Search This Blog

Friday, October 23, 2015

ARSPIRE 12.1 面對人口老年化 Meeting the need of aging population

人一生,就像轉了一圈摩天輪,由起點爬上高峰,最終又回到起點的狀態。從起居飲食、大小二事都要人照顧的嬰兒,到達人生的頂峰,隨之而來便要面對走下坡,容顏的蒼老,身體的衰退,最終再度失去自我照顧的能力,有些甚至連心智也退回原地。

照顧小巧活潑的小孩,看著他們日漸成長,對許多家庭來說,是充滿著希望的樂事,但照顧體重不輕丶每年只會更差、不會更好的父母,卻是另一番味兒。我是呂大樂教授四代香港人一書中所説的第二代香港人,是人口結構中最多人的年齡層,在這個年齡層,不單要照顧年老多病的父母,還要面對自己身體的走下坡,接受自己的年老色衰,力有不逮,但也同時發現了不少市場有待填補的縫隙,有待開發的商機。


早前,有幸得輝煌復康產品譚明德先生的欣賞,邀請我們一起探討品牌的發展,讓我們對銀髪市場多了認識,所以這夜我和Eli 又再左拉右扯請來不同背景的嘉賓,一起探討人口老化帶來的機會,沒想到不但可請來著名的潘啟迪先生,還能認識到幾位有心有為,願意面對老人問題的年青人,實在非常欣喜。


這夜雲集了許多為老人服務的有心人
潘啟迪先生現為何鴻燊博士醫療拓展基金會會務總監,他不單是著名的創意傳媒人,他亦曾在公私營機構,如房委會、醫管局、領匯(已改名領展)等任職高層,這些機構都在不同的層面上面對老人問題,特別是公屋和醫院,今天主要的客群都是老人。他更曾協助鄭經瀚先生一手促成救活了不少獨居老人一命的平安鐘,所以他對老人問題有很深入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。


平安鐘-不就是一個很成功的社會創新典範?


潘先生和我們分享了平安鐘的誕生,大家今天都流行說社會創新(Social Innovation),其實早在九十年代的平安鐘,不正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社會創新項目嗎?它不但救活了許多老人,還建立了一個非常成功、能自力更新的社企-長者安居協會,協會多年來拓展了不少資源,進一步開枝散業,發展出不同的服務。潘先生強調單有好的概念是不足夠的,要實現理想,便需要設計出一個好的商業運作模式,才能做到"事業養福利,福利養事業"。昔日推行平安鐘的概念時,他便一個一個環節來解決,首先要說服房委會為有需要的單位安裝硬件,進而設法找來贊助老人邀付月費的支金,有了隱定的收入,機構方能永續地營運下去。

他也分享了一些銀髮市場的最新動向,如在香港上環,針對較年長客群的健身會所-永健坊,這些新嘗試也遇到不少考驗,因為上了年紀的人,對花費、新事物都相對保守。他建議我們多參考日本的經驗,因為它們的銀髮市場已非常成熟,有許多值得借鏡的例子,如針對老人的雜誌-鶴與花孫の力等;日本老人時裝,走向輕巧、舒適、經典、但色彩鮮豔等趨勢。他還提出了許多有趣的想法和點子,讓我們好好思考和探索。


Herman穿著特製的衣服和眼罩在"歷耆"

潘先生帶來了他在領匯時的同事黃炳建(Solomon),而Solomon 又為我們請來了他昔日在皇仁時的同窗陳浩民(Herman),兩位九十後的年青人,都分別創立了推廣關心老人的社會服務和網站。Herman 是科大畢業生,2012年在社企比賽中勝出,和兩位朋友創立了以英文字Elderly(老人)和Empathy(關心)二字組成的Eldpathy歷耆者,通過一副特殊的衣飾,一般人穿上後,可以體會到老人面對的行動不便,老眼昏花,通過理解,進而建立對老人的關心和諒解。短短幾年間,機構已能負擔起全職的員工,且得到廣泛的認同和傳媒的報導,服務對象也由市民大眾擴展到企業培訓,讓員工對老人有更大的耐性,更好的服務,相信這服務對推廣大眾更善待老人,起了很積極的作用。


Solomon為『上有高堂』設計的封面圖畫已清晰表達了網站的崇高願景

Solomon年紀雖輕,卻有一對六七十歲的父母,激發起建立網站以推廣孝道的念頭,還取了很好的名稱-上有高堂,通過充滿創意的點子,有趣的插圖,不段更新的內容,為這傳統的課題,帶來煥然一新的感覺。此外,Solomon更將服務發展成『相』有高堂,藉著影相,讓一家聚首一堂,增加長幼相處互動的機會,加深隔代之間的感情。充滿創意和魄力的Solomon,不單堅持每天都在網站上載新資訊,還與幾位設計師,正在一起研發其他的銀髮產品。

同樣年輕,同樣在研發銀髮產品的,還有獅子山設計的吳鐘華(Jim),早年他參與了理工設計系的工作坊-銀齡設計創意學堂,構想了有趣的開心窗(Famirror),概念是在長者家中設置一面大鏡,鏡同時也是和家人接軌的心窗,通過簡單的手部動作,即可操控這個互動屏幕,讓不便外出的老人也和分散各地的家人"共處一室"。


Jim, Dominic 和 Sissi

除了產品外,我們還請來了創辦長者家的區兆麟(Dominic),機構從事安老院及家居安老(專人即上門照顧)轉介服務,為了做到"安老院一站通",他們搜羅了香港近700間的安老院資料,建立了完善的資料庫,自2005年成立至今,已服務了逾一萬五千個家庭,全職員工人數亦發展至二十名,當中包括了多個專業,如護士、物理治療師、中醫及註冊社工等,企業的成功亦先後為他們帶來了多個獎項。大家都很佩服Dominic 能克服困難,建立如此成功的社會企業,想怕現在已進入收成期的直路,但Dominic卻解釋,安老服務的對象一般都年事已高,隨著老人的辭世,他們還是要不斷拓展客源,不能鬆懈。

嘉賓中,在銀髮市場最有實戰經驗的要算輝煌復康產品的譚明德先生(Alan)了。Alan是一位很有善心的電子工業家,在六七年前他開始研發和製造電動輪椅,產品可以按客人的特別需要改裝,做出適合香港,特別輕巧和方便的輪椅,為了推銷產品和認識銀髮市場,公司更建立了一個零售品牌-唯健康,在港九及廣州共有近十間分店,因此有機會直接面對客群,吸取了許多寶貴的經驗,更發現了一些傳統的設計概念,未必適用於年老的客人身上。
Alan 自行研發生產的電動輪椅,還可以摺合起來

Alan的得力助手-陳春媚小姐(Sissi)便告訴我們一些設想與市場現實出現落差的寶貴經驗。昔日為了讓輪椅的顧客有更多的選擇,他們設計了多種顏色的坐墊和靠背,讓客人可以為輪椅換上更漂亮的衣服,可是這些設計客人並不受落,他們還是偏好傳統的黑色:他們又曾設計了許多特色的拐杖,甚至有金有銀色的,可是最終都沒有市場,反而一些最不像拐杖、看似雨傘的,成了熱賣的產品。從中,我們可以理解到,太有設計的產品不一定受到老人家的歡迎,因為他們根本不希望自己的不濟、自己頼以活動的工具,會引來別人的目光。

這正正便是通用設計的好處,老年人或殘疾人仕都不希望被標籤,所以近年世界各地都推行通用設計的概念-設計不單考慮一般人的需要,同時要兼顧有特殊需要的人。這方面,在座的Joseph Kwan便是權威,多年來他一直為傷殘老弱人仕,規劃他們適合使用的出入通道,自2005年起,他更成立了UDA顧問公司,專為建築項目做通用設計,現在香港的一些大型公共建築項目,都會要求聘用通用設計的專家,讓這些項目可以為老弱傷殘人仕所使用,也避免違反相關的歧視條例。

我在這方面有較深入的認識,也要多謝IAUD (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Universal Design) 2012年邀請我參加福岡通用設計的國際會議,為了準備演講,我不得不四出尋找資料,更走訪了不同的機構,如在這方面走在得比較前的房屋協會,他們不但成立了長者安居資源中心,又推出住安心計劃,協助市民改動家居以適合老人居住,還開發了針對老人客群的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。除了會前準備,在福岡的國際會議上,我不但有機會聽到許多專家的分享,還參觀了同期舉行的專題博覽會,看到林林種種,專為老人而設計的產品和服務,讓我對老人的需要加深了認識,也明白到這個困擾大部份先進國家的人口老化問題,實在是迫在眉睫。

隨著嬰兒潮出生的人步入老年和文明帶來的副產品-低出生率,許多國家都面對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,走在全球之先的日本,已有四分一人口超過65歲,香港也將於2033年,達到同樣的老齡人口比例。香港除了有世界數一數二的人均壽命外,還有超低的出生率(一個女人生不到一個小孩),加劇了社會的扶老比(即年青人供養老人的比例)問題,老年人口為年青一代帶來沉重的壓力。

不過,時代也在轉變,科技和醫療的進步,正不停為老人重新定義,昔日六七十歲可能已被視之為老人,但今天在這個年齡層的人,有很多還是異常精壯,行動自如,有些更擁有豐厚的財產,不少退休公務員每月還領著退休金,生活無休,故仍是一個不用忽視的龎大市場。

不管這些轉變最終會否帶來新的商機,但能為養育我們的父母、為社會努力耕耘的上一代盡一分力,讓他們得到方便舒適的生活,得到兒孫的照顧和關懷,得到大眾的尊重和忍耐,在人生下半場,劃上完滿的句號,都是很有意義的工作。